郑姓为古老的中文姓氏之一,它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在《百家姓》中排第7位。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七八。中国的姓氏,不少来自最初封国的国名,郑姓也是如此。今天为您整理广西郑氏字辈大全。
郑启勤支系的追溯
当前,分布广西贵港市内各地郑氏人口约五万左右,其中属启勤公的直系后代占80%以上。因此,贵港市郑氏支系溯源,应以郑启勤一脉为主线,再尽可能顾及其余支系。
根据本市内原贵县樟木沙村,新塘大郑,龙山各村,平南上渡镇鹿凤、雅埠等村现存族谱记载,都有一个共同点:郑启勤由福建漳州府平和县迁居广西,在贵县、桂平、平南开基发族。平南上渡族谱所载更为详细:郑启勤,字远,号世正。父郑益,伯父郑泗。家住福建省漳州府平和县坂子圩。清顺治间,因郑成功反清复明,清廷对郑姓罪诛九族。顺治十一年(据1984年8月30日福建省漳浦县委档案馆给平南县委党史办的回函所载)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启勤公全家正准备吃团年饭,清兵突来搜捕,启勤急将已做好的年饭酒肴倒进酸糟瓮内,全家逃出,避开了清妖的屠刀,然后投亲靠友,埋名隐居,中间经历一段全封闭无人得知的过程。据史载,清廷曾持续多次对郑姓人究“罪”。按理推,罪民身份的启勤全家已是惊弓之鸟,当然欲住不能,不得不又从寄居地逃出。但是,当时启勤的父亲已年老而且病弱,不可能再踏上远逃之路。因此启勤只好令其妻谢氏先带领其四子——大郎、大祥、大良、大猷,频频叮嘱后向广西方向逃奔。伤心泪别后,启勤公即按原来打算扶持其父历尽艰辛返回其原籍福建坂子圩,生养病医,直至康熙五年至八之间,送终、安葬了父亲克尽了孝道。其后才背上行囊向广东广西寻妻觅子。
按平南老前辈口传,启勤妻谢氏带领四子逃到广西梧州,看到清兵凛凛,杀气腾腾,还在到处抓人,当时四兄弟大抵已懂事,为不被一网打尽,母子五人商量后决定分散逃走。逃到哪里?至少几代人后才向世人展开案卷:大子大郎奔至贵县樟木沙村定居,成为贵县、宾阳至今近三万后代的开基发族祖。大祥大良去向还未能披露。大祥、大猷偕母谢氏逃到桂平,先居下秀里,后改迁油麻有理村。大祥则迁居贵县龙山。父亲启勤,孤身一人餐风宿露,历尽苦楚,大致康熙十九年才奔至广西平南上渡黄京冲。得到当地刘安伯的同情和支持,绝了再寻妻的念头而住下改名斌章。当年他已四十一岁。次年在平南街幸与其早年先到平南的哥哥斌相相遇,后同返黄京冲居住。同年娶邻村刘天职之女而成家,后育了两子:翊琼、翊垣,两女:成姑、县姑。若干年后,刘安伯全家迁徒武宣,把他经营的全部土地、鱼塘竹林等财产廉价出让与斌章。由此斌章公得以开创平南至今大约一万四千后代的繁荣局面。斌章公憾喜参半的一生告辞了人间,享年84岁,夫妻合葬于雅埠村大江边宝地,墓碑刻郑启勤原名,子孙常年祭祀。
平南上渡的族谱记载:我太始祖崇甫公,宋淳熙癸卯科解元(即理宗18年,公元1197年)庚戌科赐进士及第(理宗25年,公元1204年),世居福建省漳州府漳浦县十五都二图一甲赤湖城月屿堡,立户郑维旭,家声丕振,苗裔繁昌。传至五福公迁至平和县五寨新塘,生三子:超云,灵云,起云。公殁,夫妻合葬于平林乡后面。
起云公,妣陈氏,生五子:名泗,名益,三子轶记。公殁后葬于馆地向下尾兰。
益公(文族公)迁平和县坂子村关帝庙右边居住,大明间以商业为主,经常到日本贸易生意。生于明神宗八年岁次庚辰(1579年3月25),终于清康熙二年岁次癸卯(1663年3月3日)已时,享年84岁。次配林氏,生于明神宗31年岁次癸卯(1602年5月18日)申时,终于明崇17年岁次甲申(1644年2月20日)申时,享年42岁。夫妻合葬于平和县坂子村白云岩上岭大路边,葬地名跑马抛鞍。林氏生二子,长子名传,次子名远。
传公号启信,生五子:斌、与、陈、强、桓。
一世远公,号启勤,字世正,行二。生于明崇祯14年岁次辛已1641年9月12日申时,终于清雍正二年岁次甲辰1725年7月12日未时,享年84岁。在逃离广东寄居地之前,谢氏元配生下四子:大郎、大祥、大良、大猷,于康熙初年母子五人由寄居地经广东直上广西。……
公元1998年元月,贵港郑氏建谱理事会为要进一步弄清我郑氏源流实况,派郑东,郑作坚,郑坚明三人组成的调查组,以平南族谱为线索,直抵福建调查取证。穿插于平和、漳州、龙海等县之间,找到了启勤公逃离地坂子村遗址,高祖五福公迁移平和县五寨新塘旧址,以及五福公原住漳浦县十五都二图一甲赤湖城月屿堡原址,并谒拜了月屿村宗庙看到并抄录了月屿支系的二十八昭穆字辈:“伯绩芳踪,致维旭振,宜启世泽,立龙起兆,允植纯德,克绶弘嘉,光宠永锡。”字辈告诉我们,启勤公已是月屿村支系第十代了,漳浦县月屿堡的先祖又是从龙海县白水镇山美村八十六郎分支而来的,因此又沿线往访山美村,一一都对上。山美村八十六郎分支又分出四支:
1、漳浦县赤湖镇月屿堡(村)
2、龙海县白水镇山美村(守祖)
仙游——山美村八十六郎——3、龙海县东园镇邹岱村
4、龙海县东园镇埭尾村
另外,调查组更在平和县坂子镇白岩上岭大路上边找到了启勤公父郑益公夫妻合葬墓,地形,山向与谱记都对上。该墓在1997年7月已被盗,盗洞口20*30公分。
如上述,启勤公先祖几处迁居旧址、陵墓的找到,月屿村昭穆字辈的揭示证明我贵港市各地谱记基本准确,启勤公的历史清楚可信。
启勤公终世地平南鹿凤、雅埠两村后代恪遵祖训,至今日常语言还是统一讲闽南话,外村外姓来议婚,其中一个条件是结婚过门后必须讲闽南话,否则告吹。年轻人偶尔讲了白话,便被指责为背祖,遭到白眼。每年正月初二开年,敬奉祖先第一个供品就是用酸糟煮的肉类,这是用以重现启勤公当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晚正要吃团年饭时,清兵突来搜捕全家逃出的惊险镜头“睹物怀人”,激发后代永远记念祖先的悲惨历史。这无疑又是启勤公有关史话的有力佐证。
然而,启勤公迁徒贵县桂平等地后,其中一脉的支系分流倒显得模糊不清,出现祖、孙断层、衔接不上。某个公找不到其后代子孙,例如启勤公前妻谢氏四子中的大祥、大良两公不知道谁是他们的后代子孙。而当前存在的为数千余甚至二千多的某些支系却不知道他们的祖先是谁,如大郑村细音公支系及双桥乡加全村赵胜公支系。原因何在?必须揭开。启勤公是避难逃来广西的,避难途中,时刻都深恐被清妖所执,因而重重告诫妻儿,任何时候都要隐瞒祖宗来历,必要时还得隐姓易名。在他落足广西开基衍族后的后半生,还深恐清廷追究,叮嘱后代对祖宗历史只可言传,不可笔录。
后代恪遵祖训,因而一般都不立谱传世,只有言传。现存的一些族谱,都是清末和民国后的产品,写谱人只凭追忆前人的口传而写成的,因而不全面不系统、断层甚至错误并不足为怪。我们发现有些谱记写成半真半假,简直是个谜,细心猜了才着是处。基于“恐清症”,只是言传,不记谱,或写假谱年代远了,对祖宗历史,无从追忆或记得不衍接,甚至茫无所知。因此,理顺该理顺的每个支系的脉络,层次,搭正同宗的关系,正本清源,认祖归宗,是我们建立全市性族谱的今天全市宗亲的共同愿望。
从福建到贵港的源流弄清楚之后,启勤公祖父以上源流理应追溯清楚。但由于历史的演变,先祖频繁,交叉迁徒情况复杂,要理顺清楚显然是十分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