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狮》:爱的故事里有温度情怀和野性

  曾念群  无疑,《雄狮》是一部好电影,不仅仅因为它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还因为演员的表演,叙事的节奏,以及某种挥之不去,一时又说不出来的气质。  看完首先在想,为什么又是印度?先是《三傻大闹宝莱坞》,然后是《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和《少年派》,然后的然后是《摔跤吧!爸爸》和《雄狮》,和印度相关的故事,不仅一次次刷新我们对印度的印象,还刷新我们对生命的认知。  《雄狮》的终极使命远比票房重要  可能很多人会说,《摔跤吧!爸爸》刚在中国撬动了10亿+的票房,同样有纪实背景,同样是印度奇迹,6项奥斯卡奖提名的《雄狮》可以多收那么三五斗。但我想说,这并不是这部电影的终极使命,也不是我关注的重心,吸引我的是电影本身,以及故事的本身。  影片改编自畅销书《漫漫寻家路》,小说的作者萨罗·布莱尔利,就是故事的人物原型。正如影片所述,萨罗5岁时在火车站与哥哥走失,被火车带到千里之外,在经历了一系列惊险的流浪生活后,幸得一对澳洲夫妇收养。萨罗过了二25年优越生活,终凭借童年所剩无几的记忆和惊人的毅力,和失散的家人团聚。直到25年后的重逢,萨罗才知记错了家乡的发音,这也是25年前警方也无法帮他找到回家路的原因,与此同时它还知道,连自己的名字也记错了,母亲给她取的名字是瑟罗,乡音里是雄狮之意。  养父母的大爱和萨罗回家路一样令人感动  类似的故事我们也有过,刘德华在《失孤》里,也是千万里苦苦追寻,《雄狮》调了个个,讲述一个走失孩子漂洋过海的回家路。所不同的是,我们的是拐卖,萨罗是走失,所幸他一次次躲过被拐的厄运。记得《失孤》里有个被拐孩子,一直为要不要找寻亲生父母纠结,始终不敢迈出那一步,因为他现在的父母对他很好,不忍伤害,也怕失去。从物质上看,萨罗的澳洲父母给萨罗的更多,玩具、教育、游艇、豪宅和无微不至的爱,哪一项都是印度孩子不敢想象的奢侈品,萨罗也忧心养父母的感受,为此纠结、抑郁,只能暗地里苦寻四年。  萨罗成年后除了母子相认的泪崩,最让我感动的是当养母知道他找到家乡时的感动,尤其是她和萨罗说的那段话。她告诉萨罗自己并非不能生育,才领养了他和另一印度孩子,而是因为她觉得这个世界上人已经够多了,自己可以选择为别人做点事。正是这个选择,改写了萨罗的命运,也让养父母因为两个印度孩子操劳一生,经受着本来可以不必承受的苦难。因为他们领养孩子的同时,也领养了孩子们的过去,尤其是另一个精神动不动失常的印度孩子,让慈悲心肠的俩口子饱受煎熬。萨罗养父母这种超前的普世情怀,与萨罗的回家路一样值得我们感动。  小萨罗比《小鞋子》里的阿利还善于奔跑  演员方面,《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孩子长大了,仿佛与童年期的自己不期而遇。尽管戴夫·帕特尔看上去比片尾的作者本尊帅多了,但他的表演不负奥斯卡最佳男配提名。妮可·基德曼饰演的澳洲妈妈也不负一位伟大妈妈的担当,初为人母的激动与忧心全写在脸上,孩子们成年后,她呈现出来的隐忍以及所承受的压力往往都在一瞬间转化,她的奥斯卡女配提名实至名归。  尽管饰演小萨罗的桑尼·帕沃没有获得奥斯卡任何提名,但故事前半程牵引着我一秒钟也不得离开的,正是他释放的命运的带入感。小萨罗有一双有故事的眼睛,他的懂事和Q萌似乎与他的命运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他总是在不停地奔跑,比《小鞋子》里的阿利还善于奔跑,他还那么小,跑动起来让人心碎。  苦难的故事里有爱的温度和情怀  《雄狮》有苦情的基因,但绝非苦情戏,哪怕生活再难,小萨罗一家人都紧紧抱团取暖,尤其是小萨罗和哥哥的兄弟情,是我们80后一代独生子女无法体感的人伦。小萨罗的童年是艰苦而不幸的,所幸他被爱滋养,正是这种苦难中野生野长的爱,指引着萨罗千里万里的寻家路。当我们的被拐孩子躺在养父母的安乐窝,担心生父母家条件不好时,萨罗却为自己优越的生活而苦恼,因为他忧心的母亲和兄弟、妹妹,还挣扎在生存的边缘。  有人说苦难是好故事的源泉,我不敢轻易否认,但也不敢轻易认同。我们也苦难过,而且还有不少人依旧还在苦难的泥泽中挣扎,我们的苦难却没有催生出多少好的电影故事。现在看《雄狮》也好,过去看《小鞋子》也罢,人家的苦难并不苦情,因为他们总能从苦难中找到爱的温度,哪怕一闪而过的阳光,也可以被他们的故事捕捉。也许正因为如此,他们的爱的故事里,不仅有温度和情怀,还有一种野性的优雅。